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杨茜 通讯员 吴雅兰在线股票配资网
“医生,我这尾巴骨疼得快坐不住了,喂奶的时候得垫3个靠垫,抱孩子稍微久点就钻心地疼,这到底是咋回事啊?”新手妈妈小李,生完宝宝刚3个月,就来浙大妇院疼痛门诊报到了。
仔细一问才知道,小李顺产时胎儿较大,分娩过程有点费力。出了月子后,尾骨处的隐痛慢慢变成了持续性疼痛。刚开始以为是“月子没坐好”,忍忍就过去了,没想到越拖越重,已经到了坐立难安的程度,后期连躺着睡觉都成了难题。
其实,像小李这样的情况,在疼痛科门诊并不少见——“尾骨疼痛”,产后妈妈正是高发人群。
尾骨虽小
疼起来真“要命”
尾骨位于脊椎的最末端,像倒置的锐角三角形,是由3-5块尾椎融合而成,周围附着许多肌肉、韧带。虽然看似不起眼,却承担着坐下时的部分体重,还连接着盆底肌、肛门括约肌等多个肌群。当骶尾关节或周围软组织受损时,就会引发疼痛,医学上又称为“尾痛症”。
展开剩余66%医院供图
为什么产后妈妈容易中招?主要有两个原因:顺产时,胎儿通过产道会对尾骨造成压迫、牵拉,甚至可能导致尾椎骨轻微错位或周围韧带拉伤;孕期体内松弛素分泌增加,会让尾骨周围的韧带变得松弛,稳定性下降。再加上产后长期抱娃、久坐喂奶,反复刺激受损部位,疼痛自然“找上门”。
当然,尾骨疼痛不止产后妈妈会遇到,长期久坐、“葛优瘫”、尾骨受过外伤(摔倒屁股着地)甚至便秘时用力排便,都可能诱发。不良坐姿和生活习惯导致正常的解剖结构受损,尾部就出现疼痛,严重时还会向臀部放射。
别把尾骨疼当“小毛病”
这些信号要警惕
尾骨疼痛的典型表现有:坐下时疼痛加重,尤其是坐硬板凳,必须垫软垫子才敢坐;起身、弯腰、咳嗽或排便时,疼痛会突然加剧;用手按压尾骨部位,会有明显压痛。
很多人觉得“尾骨疼忍忍就过去了”,但实际上,长期疼痛不仅影响日常生活(比如无法正常坐姿喂奶、抱孩子、工作等),还可能导致盆底肌紧张、便秘等症状加重,甚至引发焦虑情绪。像小李这样拖了3个月才就诊,就是因为一开始没重视,错过了早期干预的好时机。
尾骨疼别“硬扛”
帮你缓解有办法
浙大妇院疼痛科作为专注疼痛治疗的科室,遇到过太多被尾骨疼困扰的患者——产后妈妈更是其中的“主力军”。针对不同原因和严重程度,我们会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:保守治疗:对于轻度疼痛,可通过调整坐姿(避免久坐、用中空坐垫减少尾骨压迫)、局部热敷/冷敷、盆底肌放松训练等缓解;药物辅助:若疼痛影响休息,可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安全的外用镇痛药膏或口服药物;精准治疗: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,我们会采用超声引导下的尾骨周围注射治疗,将药物精准送达疼痛部位,快速缓解炎症和痉挛,很多产后妈妈治疗1-2次就能明显改善。
医院供图
针对小李的情况,接诊的饶婉宜主治医师为她做了超声引导下的局部注射,配合盆底肌放松和坐姿训练。1周后复查时,她笑着说:“效果还是挺明显的,现在终于能安稳地坐下来喂娃了,感觉整个人都轻松了不少!”
发布于:浙江省天宇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